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模式和预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模式和预测

作者:申苗锋[1];

机构:[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导师:郭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阶段;模式;预测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仍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国外比较,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回顾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阶段,探讨如何走出我国特色合理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预测,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全球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固定的模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什么模式,由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决定。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模型,以及国内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成果。其次通过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与二元指标测度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阶段的划分,详细论述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进程及特征,并分析“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并未到来。接着总结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模式: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制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成为主要转移模式。最后运用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估计1949年—1978年,我国当时的政策延缓转移农业剩余农业劳动力达2509.8万人,并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