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诺贝尔经济学奖视域下的贫困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视域下的贫困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干梦芳[1];

第一作者:干梦芳

机构:[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导师:王艳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贫困;反贫困

摘要:缩小收入差距与消除贫困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就。到2020年底,按照我国现行贫困标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帮助下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虽然中国的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但相对贫困将一直存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已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的可能性,我国急需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来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期性。结合国情需要,借鉴诺奖学者有关贫困的研究理论,对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共有7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贫困问题,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贫困的定义、测量、原因及对策四个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与研究。7位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众多因素多方位地导致了贫困的形成,具体包括:制度不合理引发的地区间的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农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健康、教育等能力的剥夺及社会排斥;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不均衡、营养不良、教学课程与学生能力的不匹配、教师出勤率及疫苗接种率的低下等等。诺奖学者的贫困研究在中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参考性。数据分析显示,诺奖学者的贫困理论可以解释中国“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三农问题”以及开发式扶贫等问题。但是,中国的贫困又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制度性、相对性及长期性等特殊性。虽然已经消除绝对贫困,诺奖贫困研究对建立中国脱贫的长效机制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完善政策,促进中西部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重视能力开发;完善数据库建设,多维度测量贫困;完善研究方法,探寻贫困的本质和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