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中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动态性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中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动态性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

作者:王冰冰[1];

第一作者:王冰冰

机构:[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导师:罗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多维贫困;贫困动态性;区域性;区位差异;农村家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2020年后,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中国扶贫工作将由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向应对和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多维相对贫困转变。反贫困已行进至另一个新阶段,脱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逐步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责任更重大,多维贫困的识别有助于推动相对多维贫困识别方法的应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贫困识别指标的多维化,传统的收入和消费贫困线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贫困真实状况。“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本质是穷人缺乏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指将现有资源转化为可实现价值能力,而低消费及收入水平只是贫困外在表现。本研究引入居民生活、健康和教育水平指标,从多维福利水平识别贫困,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性。本文在多维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4个维度7个指标,采用AF双临界值,结合改进的MPI指数,分别从不同区域(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貌类型(平原、丘陵和山地)和不同地理区位层面测度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并考察家庭长期多维贫困状况。结果发现:(1)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各指标贫困发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指标为人均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指标为做饭用水类型。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各指标贫困发生率最高;分地形来看,山区各指标贫困发生率最高。(2)2010-2018年期间,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东北地区,我国农村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随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2016-2018年期间,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下降了6.89%和11.86%。(3)多维贫困表现明显的区域性,西部地区多维贫困指数最大,东部地区最小,中部和东北地区处于中间水平,接近全国多维贫困指数水平。(4)多维贫困状况在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下也表现不同,全国和各区域农村家庭到最近县城所用时间越长,其多维贫困状况越严重,多维贫困指数越大,到县城所用时间超过1小时的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最大。(5)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家庭多维贫困状况也不同,整体呈现山地>丘陵>平原,各区域情况有所不同,但均呈现山区多维贫困状况最严重,尤其是西部山区。(6)随着多维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各区域长期多维贫困状况减轻,当贫困持续临界值为1/5时,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05%,多维贫困指数为0.071;当贫困持续临界值为5/5时,多维贫困发生率仅为4.62%,多维贫困指数为0.0188。各区域的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长期多维贫困最严重,长期多维贫困指数最大,东部地区长期多维贫困指数最小。(7)静态和动态多维贫困指标分解结果均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收入水平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做饭用水类型和住房类型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小。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