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扬子江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中文题名:扬子江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韩艳红[1];文玉钊[2];马颖忆[3]

第一作者:韩艳红

机构:[1]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71;[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3]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第一机构: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年份:2021

期号:6

起止页码:50-55

中文期刊名:当代经济

外文期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西通道的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特征与组织模式研究,编号:4170114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高铁效应的扬子江城市群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20SJA048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OBE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B-b/2020/01/21。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综合经济实力;空间布局;协同发展;高铁环线;扬子江城市群

摘要:通过指标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扬子江城市群综合实力空间布局。研究表明:苏州、南京、无锡综合实力较强,扬州、泰州、镇江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苏州、南京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的双引擎;南京市综合实力最强,苏州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的综合实力位居前列,江阴市、昆山市和张家港市等苏南县级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宝应县、兴化市、高邮市等苏中县级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扬子江城市群综合实力形成了以南京和苏州为中心的两大高地,镇江一带形成苏南洼地,苏中一带形成低谷。最后提出通过跨江组团发展苏中低谷、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苏南洼地、实现扬子江城市群中轴崛起、发挥高铁环线优势、打造跨江合作示范区、推进经济分工与协作、突破观念惯性的障碍等措施,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