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生态敏感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与重组——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生态敏感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与重组——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作者:陈思旖[1];

第一作者:陈思旖

机构:[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导师:罗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生态敏感区;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空间优化;栾川县

摘要: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构建完善的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其中,农村居民点格局优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村镇体系规划的关键部分,同样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均资源少,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等资源浪费问题的有效手段。与平原地区的村庄相比,栾川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地势起伏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壤侵蚀严重等生态敏感问题尤为明显,使得县域人地矛盾的问题更为突出。精准概括山区县域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针对主要问题优化与重组,有利于缓解生态敏感地区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不协调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作为研究区,以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融合农村居民点数据、村庄普查数据、DEM数据、高德地图数据等POI数据,运用GIS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栅格成本单元,结合引力模型、核密度分析法、成本距离等多种方法,从行政村和农村居民点双尺度分析栾川县农村居民点的形态特征、重组策略以及优化目标。研究表明:(1)栾川县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整体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少量居民点“摆尾”现象加剧,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县城、中心乡镇、以及主要道路的指向性特征,形成了以县城、中心乡镇、国道、省道等为中心的小规模集聚和大规模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分析,农村居民点密度和形状指数减少,平均面积和面积标准差增加,表明1992-2018年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居民点形状趋于规则,规模大小差异有所增大,分散分布的小居民点增多。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标准差椭圆重心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县域农村居民点体系由西北逐渐向东南迁移。结合全局聚类检验和空间热点探测分析,栾川县农村居民点体系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农村居民点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县城、三川镇、潭头镇、冷水镇、秋扒乡为中心的交通便利区,而距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县域中部和北部则成为冷点区。(2)本文提出了村庄与农村居民点双尺度分析框架。在村庄尺度上,从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方面构建指标识别中心村,研究表明中心村主要集聚在县城、乡镇、交通线路网和景区附近,其集中了经济、政治、文化、产业等多种要素,且人口发展红利高,土地利用协调均衡,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在农村居民点尺度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和可达性分析识别出9种农村居民点空间组合类型,总体上看,农村居民点类型以高密度高可达性为主,低密度低可达性类型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且多位于县域乡镇交接附近和县域北部边界区域。据此总结归纳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特点,进一步划分出搬迁撤并、特色保护、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四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点提出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发展重点。(3)在空间优化方面,根据中心村的影响范围,建议搬迁撤并类型农村居民点合理合并或迁移至产业、基础设施更好的农村社区。结合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等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的地区特征和共同特征,构建以栾川县城、冷水、潭头等乡镇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以三川、庙子、白土等乡镇为中心的潜力提升区、以秋扒、赤土、狮子庙等乡镇的生态服务区。依据栾川县不同地区的通达性,划分核心服务半径、潜在服务半径和边缘服务半径,并结合不同的功能区提出相应农村地区的发展策略。综上所述,本文综合分析了村庄社会经济因素和空间效应,考虑了村庄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可达性空间组合特征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确定新方法。研究结果对指导农村居民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城乡转型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体系规划和农村居民点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